三下鄉(xiāng) | 信息與智慧交通學院“E芯人·筑夢”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03   瀏覽次數(shù):10

青年是國家的未來、民族的希望,肩負著傳承紅色基因、守護綠水青山、踐行社會責任的時代使命。7月1日至3日,“E芯人·筑夢”實踐團以“禁毒宣教守初心,生態(tài)守護踐使命,紅色溯源強信念”為核心主題,開展了2025年暑期三下鄉(xiāng)社會實踐活動。通過走進歷史場館、深入社區(qū)街巷、參與志愿服務等形式,成員們在觸摸歷史、踐行環(huán)保、感悟革命精神中錘煉意志、提升素養(yǎng),為成長為新時代青年積累經(jīng)驗、筑牢根基。

(實踐團成員與小小講解員在中國船政博物館合影)


館內(nèi)深研禁毒史,群力共防毒患生

實踐團成員在講解員引導下走進虎門銷煙史料展,泛黃的奏章手稿、銹跡斑斑的煙槍煙具、動態(tài)銷煙場景,把1839年的熊熊火光直接拉到眼前。原來“湖廣禁煙”到“虎門銷煙”不是一頁課文,而是二十三個晝夜的石灰、海水、吶喊。大家圍著沙盤,看鴉片被推進池里,白霧“嘶”地沖起,有人下意識捂住鼻子,又忍不住往前探身。那一刻,“禁毒衛(wèi)國”四個字從展板跳進心里,變成一條清晰的底線:毒品碰不得,誰碰都不行。出口處,每人領到一張“禁毒小衛(wèi)士”蓋章卡片,薄薄一片,卻被大家像護身符一樣收進口袋最里層。

 

(實踐團成員參觀林則徐紀念館)


道上力行生態(tài)護,眾心同守碧波長

午后驕陽似火,我們提著垃圾夾、背著大號垃圾袋,沿著晉安福道開始“守護計劃”。棧道兩側綠樹成蔭,可草叢深處、樹枝縫里,煙頭、瓶蓋、零食袋隨處可見。第一次用長柄夾,手抖得像釣魚新手,好半天才夾起一只易拉罐;聽見“嗒”一聲落袋,周圍立刻響起小小歡呼。半小時后,手套里全是汗水,手臂酸得抬不起來,可低頭看到垃圾袋鼓起來的弧度,又覺得格外踏實。三個小時后,28袋垃圾排成一條“土味彩虹”。那一刻,大家心里同時冒出一句話:綠水青山,真的可以靠雙手稱出來。

 

(實踐團成員清理周邊垃圾以及與福道合影)


畫中重溫抗戰(zhàn)卷,赤懷永記國殤情

實踐團來到福建省美術館,參觀 “紀念抗戰(zhàn)勝利 80 周年 —— 福建省第八屆青年美術作品展”。80余件油畫、雕塑、版畫排成一條時光隧道。油畫《閩海烽火》里天空是燃燒的橙紅,海面是沉郁的深褐,仿佛能聽見炮火在耳邊炸響;雕塑《最后的家書》只有薄薄一頁銅紙,卻重得讓展廳瞬間安靜。大家放慢腳步,不敢大聲呼吸,好像怕驚動那段歷史。留言墻前,有人寫下“今日盛世,已如你們所愿”,也有人只畫了一顆小小的愛心。走出館門,陽光刺眼,卻沒人抬手遮,有人輕聲說:“原來和平是有顏色的,是畫里的火光熄滅后,留在我們眼里的光?!?/span>

(實踐團成員在福建省第八屆青年美術作品展的合影)


館內(nèi)細究革命路,丹誠續(xù)寫史書章

午后轉場辛亥革命紀念館。沿著“福建革命歷程”展區(qū)一路向前,手稿、老照片、舊軍帽依次排開,像一條沒有回頭路的長河。最讓大家停步的是古田會議專題柜:一張會議記錄復印件上,“思想建黨、政治建軍”八個字被圈了又圈,旁邊的參會人員回憶錄邊角卷翹,紙面泛黃。有人伸手想摸,又縮回來,只在筆記本上重重寫了兩行:原來課本里的“重點”,當年真的是用毛筆劃出來的。紅軍斗笠輕得像玩具,輪流戴上拍照時,卻莫名沉得不敢笑太大聲——帽檐下的陰影里,藏著先輩的槍林彈雨,也藏著我們的今天。

(實踐團成員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)


館中探尋船政跡,凝思長刻赤子腸

實踐團在船政博物館看到,漢代樓船、宋代海船模型靜靜泊在展柜里,仿佛在等待出港的號角。馬尾海戰(zhàn)全息投影啟動時,炮聲、火光、海浪一起涌來,大家下意識抓緊欄桿,像真的站在甲板上。船政學堂復原教室里,木課桌、銅墨水瓶、老式地球儀一字排開,黑板上的“師夷長技以自強”粉筆字清晰可見。有人坐到課桌前,把筆記本攤在面前,閉眼想象百年前瑯瑯書聲,再睜眼時,鼻尖竟有些發(fā)酸。

(實踐團成員跟隨小小講解員參觀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)

(實踐團成員跟隨小小講解員了解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史跡)


故居感悟革新道,承脈遙傳星火光

實踐團走訪沈葆楨故居,青磚灰瓦的清代建筑里,奏折、船政文獻、老照片靜靜躺在玻璃柜中。最打動大家的是一紙奏折上的句子:“船政之舉,非徒造艦也,乃欲造就人才,以圖自強。”短短二十四個字,被熒光筆劃了重點,也被每個人抄進手機備忘錄。站在庭院里,抬頭看見屋檐瓦當,低頭看見手機里的芯片壁紙,有人輕聲說:今天我們的“艦”,可以是代碼、是算法,但歸根結底,還是人。離開前,全體成員面向沈葆楨塑像三鞠躬,齊聲喊出一句最簡單的話:請放心,強國必有我們。

(實踐團成員觀傳統(tǒng)忠孝場景)


三天的實踐雖已結束,卻在成員心中留下深刻印記。從林則徐紀念館的禁毒宣教到福道的生態(tài)守護,從美術作品中的抗戰(zhàn)記憶、辛亥革命紀念館的紅色研學,到船政博物館的強國探索、沈葆楨故居的革新啟迪,每一段經(jīng)歷都是知識的積累與精神的淬煉。青年成長既要扎根歷史汲取養(yǎng)分,更要立足當下勇?lián)熑?。未來,將帶著這份收獲,用實際行動踐行“愛國、擔當、創(chuàng)新、奉獻”的誓言,讓青春理想在實踐中綻放光彩。



編輯:朱志杰

排版:楊雅欣

審核:劉佳渝 柳燕妮 許友孝